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客家葬礼传统的重要性:尊重祖先并确保家族延续

客家葬礼传统深深植根于对逝者的尊重,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确保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要性。这些习俗在过去两个世纪中被细致地保存下来,几乎没有改变,强调了传统在客家社区中的重要性。

尊重生命的最后时刻

当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病危时,亲属们,无论远近,都会聚集在一起提供支持。离家在外的家人会尽力返乡,履行孝道。当长者生命走到尽头时,家人会为其净身,并换上整洁的衣物,象征着从生到死的过渡。随后将遗体移至正厅左侧,头部朝内、足部朝外,这一过程被称为“寿终正寝”。

身后仪式

长者去世后,家人立即开始守孝并焚烧纸钱作为对逝者的供奉。在逝者足边放置一碗白米饭和一双筷子及一只鸭蛋,这称为“脚尾饭”。另一种方式是点燃一盏油灯,称为“脚尾灯”。家人轮流守护遗体,确保其始终有人看守。

在灵桌上摆放一块代表逝者的临时纸牌,称为“魂帛”。家宅正门上挂上写有“急丧”或“知丧”字样的白纸条,表示家中有人过世。一旦确定葬礼日期,家人会印制讣告,通知亲友。

为葬礼做准备

家人购置棺材,并在棺材到达家门时进行哀悼仪式。棺材被安置在正厅,家人随后为逝者沐浴并穿上寿衣,将其放入棺中,家属在旁守灵。这一过程称为“亲视含殓”,随后用大铁钉封棺,称为“封棺”。

棺材停放在正厅,直到葬礼当天。灵桌上摆放着灵位,并制作一面特制的“旗幡”。这面旗幡通常为男性用绿色布,女性用黄色布,上面绣有花纹及逝者的姓名、出生和去世日期。旗幡挂在带叶子的竹杆上,在守丧期间使用。

守丧与致敬

守丧期间,家人会在去世后的第六天和第七天分别举行“守六”和“守七”仪式,供奉和祈祷以表对逝者的敬意。家人和亲属在灵堂守灵,灵堂以白布装饰,严格遵守丧葬礼仪。他们避免食用肉类和饮酒,餐食简单朴素。

一般来说,葬礼在去世后的第七天左右举行。对于显赫家族来说,葬礼前一天会举行“迎举”仪式,亲友和社区重要人物会致悼词。对于普通家庭,悼词由家族长辈为男性准备,母族为女性准备。

葬礼队伍

葬礼当天,家人穿上丧服,子孙们穿戴麻布衣物,称为“披麻戴孝”。葬礼队伍庄严肃穆,逝者的灵牌连同供品走在棺材之前。队伍包括旗幡、花圈和仪仗队,家人带领队伍,棺材随后,哀悼者通过哭丧表达悲痛之情。

逝者的安息地经过慎重选择,进行仪式以确保顺利进入来生。下葬后,家人回到家中,设立临时牌位,并在百日内继续祭拜和致敬。

守丧结束

守丧期在一系列仪式后结束,包括第49天的“七七”祭礼,之后是“百日”仪式,家人脱下丧服,焚烧灵牌及其他丧葬物品。最后的仪式是“开墓”,通常在三到五年后进行,骨骸会被置于骨灰瓮中并重新埋葬在永久墓地。

客家葬礼传统是对逝者和祖先的深切敬意表达,保持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系。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确保了逝者被尊敬和记忆,家族血脉得以延续。

Office

Infinite Memoir Sdn. Bhd. —
11A, 2ND Floor Jalan Maju Jaya, Pusat Perniagaan Maju Jaya, 14000 Bukit Mertajam, Penang

Socials
Newsletter

Infinite Memoir Sdn. Bhd. 202401042947 (1588792­U) © 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